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、親自部署、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,是黨中央著眼長遠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。去年以來,新一屆河曲縣委班子認真貫徹落實中央、省、市生態文明建設部署要求,牢固樹立一盤棋意識,堅持綜合治理、系統治理、源頭治理工作思路,堅定不移走好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的現代化道路,高質量推進黃河流域生態治理見實效。
——積極創建“黃河半島”濕地公園,生態文明成效明顯。堅定踐行“兩山”理論,積極推進創建黃河國家級濕地公園,建設了占地9357畝的黃河省級濕地公園,濕地內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鸛,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天鵝、赤麻鴨、蒼鷺、鸕鶿、雀鷹等,借黃河之勢全力打造生產生活生態融合、宜居宜業宜游的“黃河邊上美麗的小縣城”。目前,河曲縣黃河邊綠化覆蓋率達43.88%,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5.26平方米,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1.2%,城市生活垃圾、污水無害化處理達100%,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7.4%,成功創建國家衛生縣城、國家園林縣城、省級文明縣城。
——持續推進綜合治理,自然環境更加優美。河曲縣以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》為牽引,強化規劃管控,妥善處理生態與發展的關系,堅持底線控制原則,強化三線管控、劃定“三線一單”,嚴格控制“兩高”項目,控制水土流失,大力植樹造林,開展流域治理,堅持以“山上治本,身邊增綠、產業富民、林業增效”為目標,不斷加強生態修復治理,先后建成大、中、小型淤地壩1426座,控制水土流失面積373.36平方公里,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人工造林9.7萬畝,封山育林2.5萬畝,退耕還林3萬畝,全縣林地總面積達123萬畝,森林覆蓋率達到27.81%。從上世紀50年代治理至今,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達到805.83平方公里,治理度達74.61%,減少入河泥沙,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。統籌推進農業面源污染、工業污染、城鄉生活污染綜合治理,持續抓好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治,扎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,不斷凈化黃河毛細血管,同時凝聚大保護合力,注重治理的系統性、整體性、協同性,開展了河道“清四亂”行動,完成5家企業的搬遷,清理拆除亂建4.5萬平方米,強化河道采砂管理,封存采砂船19條,清理垃圾59萬余立方米,平整河岸25公里,對黃河流經河曲71.6公里的入黃河排污口及入縣川河排污口開展了“查、測、溯、治”工作,嚴格落實能耗雙控措施,對黃河沿岸的22家礦山企業和11家煤炭企業嚴格執行黃河流域河曲段斷面水環境質量標準。
——大力推動生態修復,治理紅利惠及四方群眾。黃河流經河曲縣71.6公里,但由于地理條件所限,開發利用一直不足,全縣僅有水澆地5萬畝。為解決“水在河里流、人在岸上愁”的窘境,抓住省委“35項應急水源工程”機遇,投資5.41億元實施引黃高效節水灌溉工程,年引水能力6700萬立方米,全部投用后可新增水澆地6萬多畝,改造提升原有水澆地5萬畝,實現全縣農業人口人均1畝水澆地,工程沿線4個鄉鎮47村3.5萬人受益,打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基礎。堅持煤炭資源開發與保護并舉、生產與治理同步,恢復與利用一體謀劃、統籌推進,全面推動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。督促全縣煤礦、洗煤企業和電廠認真履行生態保護和治理責任,本著“誰開發、誰保護,誰污染、誰治理,誰破壞、誰恢復”的原則,積極推進生態恢復治理。先后完成土地復墾1.2萬畝,煤炭洗選排矸、電廠排灰等工業固廢填溝造地1270畝。目前,全縣9家煤礦被評定為市級綠色礦山,3家露天煤礦入選山西省-國家級綠色礦山遴選達標名單。當下,正在積極探索利用復墾土地發展“光伏+儲能+農業”的多元化、立體式產業,全力推動一產和二產互促互進,將修復治理的復墾土地建設成為高效農業和光伏新能源基地。
——深化文旅融合,黃河風情文化旅游品牌熠熠生輝。結合區位特點、資源稟賦,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,精心打造沿黃文化旅游帶。推進黃河西口古渡4A級景區創建,通過對沿黃6個鄉鎮32個村的古村落、文物遺址、旅游景點的系統保護與開發,打造出了一條由海潮禪寺、五花城堡、西口古渡、臨隩公園、濕地公園、羅圈堡、娘娘灘、彌佛洞等景點串聯起來的黃河沿線文化旅游帶,打牢“黃河風情旅游區”基礎。如今,眾多旅游觀光、寫生、攝影等愛好者前來觀黃河、望長城、品美食、聽民歌,帶“火”了沿線的農家樂和“黃河人家”主題民宿,生態旅游產品價值倍增,黃河文化在河曲煥發出璀璨光芒。 (記者王國梁)
(責任編輯:盧相?。?/span>